那山那人那狗
影片年份:1999 出 品 國:China 導演: 霍建起 編劇: 思蕪 演員: 勝汝駿 劉燁 片長:93分 上映日期:2001/03/24 |
這部片子是我國小唯一有印象去電影院看過電影
那時候的電影院
用的還是膠捲撥放
坐在最後一排的我不時轉頭看著放映室裡的機器轉著膠捲
放映師還要兩台機器輪流換膠捲呢!
昨天在圖書館找著電影
竟發現這部小時候有印象的片子
雖然只記得片名
但我決定借回家看
並把這部當我的電影筆記開始
---------------------- 跟著尤拉旅行 GO! ----------------------
這是一部改編自小說的電影
一開始畫面就是山中大景
讓觀眾有個概念--
住這兒的人書信往來不方便,要靠郵差的
並用了兒子(主角)的聲音開場作介紹
今天是他當郵差的第一天
以前總是爸爸跑這趟山路
現在爸爸退休了喚他接
自信滿滿的兒子準備踏上送郵的旅程
吆喝著家中的狗--老二一同去送信
但老二堅持留在爸爸身邊(第一個伏筆--老二也對兒子獨自送信不放心吧)
(老二:你不去我也不去)
最後爸爸決定與兒子走一次
這三天兩夜也讓父子倆對彼此更接近、並說出放在彼此內心二十幾年的話
爬山路的過程中
父親總是走在兒子後頭
導演運用了很多父親的視角看兒子、晃動的鏡頭看路況
帶出父親看著兒子長大後的感慨及人老了體力大不如前的無奈
路程中,爸爸不斷的教導兒子碰到問題要如何解決
兒子也都默默地聽、默默地記下
這趟旅程也許是他跟父親相處過最久的時間了吧
有一次爸爸過了好久還沒跟上
兒子放下郵包回頭去找
爸爸看到後竟生氣地指責
可見爸爸多重視這項工作
(尤拉看到這都要緊張死了,爸爸不可以死啊!)
來到第一個村子後
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夾道歡迎
兒子小小失落了一下
與兒子稍作歇息時
老二到外頭吠 通知村里的秘書郵差來了
並與兒子說出了跑這條郵路的辛苦與謙虛
不需要被表揚來證明什麼
離開時
村民的夾道歡送反而讓兒子害羞了起來(好靦腆啊!!!)
到了第二村時
爸爸提醒兒子送信時的注意事項
原來送信時還要注意村里誰與誰有過節、不合
如果爸爸沒有跟他一起送信
兒子怎麼會知道這些事情?
進村前出現了第一個重要的配角--五婆
是一為患有眼疾的老太太
每天坐在門口等著郵差送信來
爸爸從口袋掏出一封信交給五婆
並幫她唸信
唸到一半決定交給兒子繼續唸
這時觀眾看兒子的反應才知原來都是爸爸編的
這也成了父子間第一次的衝突點--
郵差的使命與職責界線到底在哪裡?
給了老人家希望、包庇年輕人,這樣到底對不對?
晚上在村子喝喜酒
看兒子與第二個重要的配角--侗族少女 開心地跳著舞
讓他回想起年輕時認識太太的情景,感慨時間的飛逝
早上兒子與侗族少女一起炊飯時
兒子用收音機放了一首英文歌
侗族少女用碗靠在喇叭上
這讓兒子覺得很新奇
導演讓兒子播英文歌的用意也許是想表達兒子是走在流行上的
然而侗族姑娘並不像我們想像的土
竟會利用生活器具讓聲音變立體聲
當父子再度踏上郵路
父親問起兒子對娶山中姑娘的想法時
兒子也很坦白的說了母親這十幾年來的心情--
當她從山中嫁給父親後
對山中的家一直都是放不下的
兒子看到山下有公路車
對父親堅持走路送信提出了不同看法
這也成了父子間的第二個衝突
村與村間沒有人家,搭車省事又快, 為什麼不?
郵路就是郵路,投機取巧是不對的
為了省8公里的路
父親都是跨越淺溪(因此才會得了痛風等腳病)
兒子過河前對父親說
您享受一下吧 交給他
這也是父親第一次有放心 不用再逞強的感覺
兒子過河揹他時
讓他回想起年輕時揹著兒子的畫面
十幾年過去了
角色對調了 不禁讓他悲從中來
為了維持父親的尊嚴別過頭不讓兒子發現淚痕
老二叼回來了木柴讓父子烤一烤身體去去寒
而父親對於兒子身上有疤他卻不知感到愧疚
這些年 他到底錯過了多少兒子成長的日子?
水邊休息時
老二開始會停留在兒子身旁
這也代表著老二開始接受兒子可以當郵差了
"爸,該走了。"
"爸"對從未曾交心的父子,是多麼難說出口的詞
也象徵著兩人的關係開始有了變化
到下一個村子的路崩了
老二對著陡坡大叫
有人丟下了繩子讓他們爬上去
兒子的狼狽對照父親的熟悉及怕兒子摔下山的心
著實讓人捏把冷汗
從第三個重要的配角--轉娃 口中得知半年前父親曾因送信摔下山過
原來父親送這條郵路是這麼的辛苦
以前總會埋怨父親總不在家
只要父親回家當天定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回家
兒子也漸漸明白父親對這份工作的重視
當轉娃隔著山頭告訴他們他的學校成績時
也邀請他們下次接受他的訪問
父親感慨說出最後一次送信的無奈
(多麼揪心啊!!!)
兒子在山頭射出紙飛機時
也代表著父子間這幾年藏在內心的心情
紙飛機飛的好久、好遠
對彼此都有無比的思念吧
"人的心,其實比腿還累"
好讓人省思的一句台詞
送信送久了
對人對事有了感情
便會放不下
身體的疼痛比不上內心的在乎
稍作休息時
老二已會主動接近兒子
兒子也懂得要舀水給老二喝
展現接納彼此、認同對方成為夥伴的表現
當信被強風吹走時
父親不顧腳疾奮力追著信
老二跟在後頭咬住了最後一封信
也再再印證了父親對郵差工作的負責與重視
夜晚睡前整理郵件
竟反過來換兒子叮嚀父親以後與母親在家的生活
這二十幾年來
父親不曾在家與他們相處
也許是擔心父親一板一眼的個性會惹上麻煩
也許是長大了,已經懂得照顧別人
這三天兩夜的路
讓父子改變了不少
父親看著兒子熟睡的臉
多幾沒看兒子睡覺了?多久沒有一起睡了?
兒子竟然翻身抱著父親睡
也代表著父子的隔閡消失了
導演在這用了回憶畫面來說這幾年母親等待父親回家的心情
從年輕獨自等丈夫回家→帶著年幼的兒子等爸爸回家→兒子害怕看到爸爸回家,躲在媽媽身後
→兒子會上前幫爸爸揹郵包回家→到獨自等丈夫及兒子送信回家
母親從沒有怨言
總是用笑臉迎著丈夫歸來
這次兒子回來也讓她感到驕傲--孩子長大了
隔天父親責備兒子睡太晚
母親則是心疼孩子接了父親的差事
父親也終於說出信任兒子的話
交給別人做,怎麼告訴他人山裡面人的需求呢?
以後沒人幫五婆唸信了怎麼辦?
最後一幕是兒子再度踏上送信的路
老二跟在兒子走後又折返回父親身邊
父親看著兒子的背影
把老二推了出去
也意味著父親真正放心的交給兒子去做了
看完雖然不至於大哭掉眼淚
但也讓人感動呀
從兒子一開始自信一個人送信
到父親教導送信的注意事項
開始了解父親
關心父親過去、擔心父親身體
到最後跟老二獨自送信
短短的三天兩夜內
看到了父子間的親情
淡淡的但內心情緒卻是豐富的
(難怪尤拉一直惦記著部片啊!)
老二不跟兒子一起送信是一個關鍵的衝突點
如果劇情一開始老二就跟兒子出發了
誰來告訴兒子下一步該怎麼做、信該怎麼收?
三天兩夜下來
也不難看出父親與老二的默契
(父親把腳跨在老二身上、餵老二喝水、老二檢木柴回來、老二一吠秘書便知道了、轉娃丟繩子下來等等)
這些都不是父親能畫在紙上交代兒子的事
必須親自走一趟才能明白的
好啦~第一天的旅行就到這囉
第一篇我總算是寫完了!
下次再見囉 估掰!